擴散性大腸癌治療的進步
編輯: Cherry Yeung
日期: 2012-07-26
擴散性大腸癌治療的進步
根據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大腸癌患者的數目在過去二、三十年不斷增加,由1983年只有約一千五百多宗個案,增加至2009年的四千多宗,增幅驚人。不過,醫學界在治療大腸癌上也有不少進步,屯門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安誠醫生表示,在二、三十年前,只有一種化療藥物可用作治療擴散性大腸癌,但近年已新增了兩種化療藥物,而較舊式的化療藥物也能夠以口服藥物的形式處方。新舊藥物合併帶來的療效較舊式藥物高,但毒性也不低,給患者帶來不少副作用,例如噁心、嘔吐、腹瀉、神經性病變及抑制骨髓功能等。
醫學界並沒有忽視此問題,不斷研製能夠有效控制癌細胞的低毒性藥物,而標靶藥物便屬於此類。李安誠醫生解釋:「標靶藥物是針對癌細胞的特性作出攻擊的藥物,所以對健康細胞的傷害性較低。」
標靶藥物的出現,有助提升擴散性大腸癌治療效果。李安誠醫生指出,過往只使用單種化療藥物治療擴散性大腸癌,患者的存活期中位數只有約12個月;但標靶藥物與化療藥物一併使用時,可以把存活期中位數延長至2年甚至以上。
儘管,目前治療擴散性大腸癌的目標是紓緩性的,即是以控制病徵、改善生活質素及延長存活時間為主,但在某些情況下,擴散性大腸癌也有機會根治。李安誠醫生舉例,對於只出現肝擴散,及部份只出現肺擴散的大腸癌患者來說,倘若能夠透過手術把肝擴散腫瘤切除,可有望達到根治,他們的五年存活率更可高達三至四成,而透過術前化療可令更多患者能夠進行切除手術。
然而,無論現時的藥物治療有多進步,最重要還是選對治療方案,李安誠醫生表示,醫生在決定處方時,會根據患者、腫瘤及治療方案三方面來擬定,例如:
患者: | 年齡、健康狀況、病歷、個人意願 |
腫瘤: | 範圍、位置、引起的徵狀、能否切除 |
治療: | 療效、毒性、費用 |
故此,每一位病人的治療方案也不盡相同,也會隨著病情的推展而變化,以最切合患者的需要。李安誠醫生指出,曾有一位六十多歲的剛退休人士,發現大便帶血持續數星期之久,直至上腹痛楚及體重下降才求診,最後在乙狀結腸發現腫瘤,證實患上大腸癌。當時正電子電腦掃描顯示這位患者除了原發腫瘤外,肝臟還有多顆擴散腫瘤。患者與醫生商討後,決定接受兩種化療藥物合併針對表皮生長因子的標靶藥物治療,希望令腫瘤變得適合接受根治性切除手術。
在治療期間,藥物給患者帶來不少副作用,例如在面上長滿如暗瘡的皮疹、體重明顯下降、及腹瀉連連,對生活造成不少影響。患者好不容易挺過副作用至療程完結,充滿希望等待檢查報告。結果,報告顯示他的癌指標CEA由最初的3,000個單位下降至800個單位、原發腫瘤已差不多看不見,肝擴散腫瘤的數目及體積也減少了。然而,檢查卻同時在他的肺部及腹部淋巴發現擴散腫瘤的蹤影,而這種情況是不適合接受根治性的切除手術,換言之治療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當時患者有兩個選擇:再接受第二種化療以求可以進行根治性手術;或紓緩性治療。最後,患者選擇了後者:「患者在先前的治療中,因藥物的副作用而感到身心疲累,對再次接受進取性的治療感到抗拒。患者明白紓緩性治療未必能夠根治他的病,但相信它可令病情好好的改善過來,跨過這個難關。」李安誠醫生解釋。
由於治療目標已變,於是醫生給這位患者處方口服化療加抑制腫瘤血管生長的標靶藥物。結果,在治療開始了四星期後,患者的病情沒有惡化或產生任何不適。最重要的是,治療只帶來很輕微的副作用,患者可以盡享家庭之樂,過著稱心的生活。由此可見,癌症治療的目標除了是消滅腫瘤外,也可以是在無病徵及保持生活質素的情況下「與瘤共存」,同樣可讓患者可好好的活下來。
2234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