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運動食療 >  針對4大虛證 平衡才是皇道!

針對4大虛證 平衡才是皇道!

Sandra Cheung
編輯: Sandra Cheung
日期: 2012-12-20

天氣轉冷,自然想起要吃些熱呼呼的食物來補身兼保暖,如火鍋、羊腩煲和煲仔飯等,但你到底吃對了嗎?healthyD請來註冊中醫師何婉珊高級營養師黃凱詩(Cynthia)為大家從中、西方的醫學角度,拆解冬日暖身、補身的秘訣!

關於註冊中醫師何婉珊

  •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榮譽)

  • 香港大學中醫學碩士(內科)

  • 現任職濟豐堂中醫藥研療中心主任中醫師

關於高級營養師黃凱詩(Cynthia)
現為尚營坊健康顧問高級營養師、私人運動及體適能教練;並任am730及ET Net專欄作者;曾擔任新城知訊台《知識迎人》嘉賓主持;同時為《瘦出滋味》、《瘦身可餐》、《愈食愈Fit》、《瘦得有營》、《吃出形態》、《以營補營》、《營養師的500卡瘦身餐》及《營養師的200卡甜品》作者。

Text/Sandra

進補、暖身 中醫怎樣看?

何醫師表示根據中醫理論,人體應順應大自然四季的變化,於不同季節作相應的調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天陽光減少,萬物凋零,體內的陽氣亦隨之出現變化,應適當地補身,使氣血調和、陰陽平衡,方能養出健康體魄,預防疾病,對抗嚴寒天氣之餘,亦能健康迎接來年活動。

營養學經常強調均衡飲食的重要,其實中醫亦有同樣看法,為甚麼菜、肉攝取要均衡?因蔬果性味多屬寒涼,而肉類則多為溫熱性食物,有互補作用,兩者均衡攝取,就有平衡陰陽之效;若任何一方過多、過少,都會造成不同問題。

在均衡飲食之餘,現代人由於不同原因,多伴有虛證,即體內缺乏某些元素,未能使氣血、陰陽平衡,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此時更應該適當地進補,有助調理身體。所謂不虛不補,先辨清自己是否有虛證、屬於甚麼虛證,再針對性進補,自能調和體質,而虛證大致可分為以下4種……

虛證類別陽虛陰虛氣虛血虛
部份徵狀
  • 平日特別怕冷
  • 冬天時手足冰冷,入睡後半小時仍未溫暖
  • 面色蒼白
  • 多夜尿
  • 大便稀爛不固
  • 容易腹痛腸鳴
  • 易感手足心熱、身熱出汗
  • 容易煩燥
  • 睡覺時容易出現盜汗(即睡覺時會出汗,起床後卻沒有)
  • 口乾唇燥
  • 便秘
  • 氣少懶言
  • 疲倦乏力
  • 食慾不振
  • 時寒時熱
  • 容易患感冒
  • 進食後易感胃部不適
  • 大便易溏
  • 經常感到頭暈、頭痛
  • 面色淡白或偏黃
  • 心慌心悸
  • 健忘夢多
  • 手足麻痺
  • 女性月經量少,甚至經閉不行

透過上表所列的徵狀,可初步了解自己屬於哪種虛證、缺乏甚麼再作相應的補充才是正確的進補之道,何醫師表示由於都市人多夜睡,而夜睡易傷陰,因此不少人士屬陰虛體質,而氣虛者亦不少。

另外,上述的虛證有時可以混合出現,亦可與實證同時出現,而若出現實證,如患上傷風、感冒這種實邪徵狀、或是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人士,多屬痰濕類型,應避免自行進補。若不確定自己的體質,應先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

營養師怎樣看?

而在西方營養學中,Cynthia表示沒有中醫所謂進補的理論,不過飲食模式和暖身方法其實與中醫也有相近的概念,同樣講求「均衡」二字:冬天雖然寒冷,但我們其實毋須如動物般進食大量高脂食物,儲存脂肪才能度寒冬。因為人類除了飲食之外,還有其他方法保暖,如穿衣、運動等,因此並不需要比平日多吃,或特別進食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徒添卡路里的攝取而發胖,一切以營養均衡為要。

而由於人體會先燃燒碳水化合物作能量供給,故每餐應補充足夠碳水化合物,如飯、麵或米粉等,以一個5呎4寸的成年女性為例,每餐需補充1碗飯的份量方為足夠。進餐時亦可選擇入口溫暖的食物,能令人感覺更和暖,如蒸飯、煲仔飯或粉絲雜菜煲等。

女性更要補

中、西方同樣認為女性較容易感到手足冰冷,特別需要進補。由於女性每月經期來臨皆會流失一定的血液,故更需適時補血,如當歸生薑羊肉湯;在營養學角度而言,女性在來經期間宜補充鐵質,如進食深綠色蔬菜和牛肉等,才可補充流失的血液。

除了補血(鐵)之外,血液循環亦是重要的一環,亦即中醫所謂的行氣活血。有充足血液而無法運行至全身,一樣會導致手足冰冷。何醫師建議以行氣活血的食療暖身,如胡椒豬肚湯;Cynthia則建議大家冬季時別像動物般蜷縮於被窩冬眠,應適當地活動身體,促進血液循環,定能加倍溫暖。

如果你已經非常清楚自己屬於哪種虛證,便可針對自己的虛證進食相應的食療、藥膳加以調理,不過進補也有按膳食的性味強弱程度分平補、清補、溫補、峻補(由弱至強),若進補過強,亦有可能會引起不適。

以下由何醫師提供的食療多屬溫和型,大家可按其適用的症狀和虛證,選擇適合自己的作補身之用。唯需謹記,第一次食用時,宜先留意自己的身體反應,如有任何不適或異象,應停止服用,並向中醫師請教;若食療合適,一星期亦只需進食約兩次即可,毋須頻密進補,以免弄巧反拙。

補陽滋陰補氣補血
當歸生薑羊肉湯冬蟲草老鴨湯胡椒豬肚湯人參紅棗燉雞
牛膝補骨排骨湯熟地首烏二子湯人參紅棗燉雞熟地首烏二子湯
冬蟲草老鴨湯八珍湯
參蓍淮山湯
八珍湯

7171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