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醫學新知 >  醫學雜誌刊疫下2男童異物塞體內 醫生呼籲關注子女情緒健康(附心理學家教你紓緩孩子壓力貼士)

醫學雜誌刊疫下2男童異物塞體內 醫生呼籲關注子女情緒健康(附心理學家教你紓緩孩子壓力貼士)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2-02-01

男童_壓力

疫情持續,學童長時間留在家中,身心健康容易出現問題。《香港醫學雜誌》去年曾報告2宗有關青少年異物塞體內的個案。撰寫報告的醫生表示,兒童和青少年自行將異物塞入體內的情況並不常見,察覺到在新冠疫情持續下,涉及體內異物個案有所增加,呼籲政府、學校、家長等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健康。

醫學雜誌刊疫下2男童異物塞體內

根據《香港醫學雜誌》報告提到在2020年6月,有一名12歲的男童稱由於尿道痕癢,在家中自行將電線塞入尿道,結果導致劇痛和血尿,他與其母親試圖取回電線不果,其後到威爾斯醫院急症室求診,接受腹部X光片顯示電線有大部分纏結成團狀,亦有約20厘米長的電線外露,而醫生因無法通過牽引移除已纏結的電線,遂進行手術取出,之後還為男童重建陰莖尿道。該男童在手術後2日出院,但需使用導尿管兩星期。

文章提到,該男童過往沒有將異物塞入體內的情況,男童母親透露,他們一家剛從台灣移民來港,男童仍未適應日常及學校生活,加上新冠疫情期間學校停課,需要經常獨自在家,令男童的情緒健康惡化。最後,經臨床心理學家評估後,該男童被診斷出有自閉特徵,並對使用電線非常感興趣,建議需要接受心理輔導。

另一個案則涉及一名15歲少年,在2020年5月,疫情停課期間,為紓緩便秘問題,誤信網上「偏方」,將洗頭水膠樽塞入肛門,希望有助腸道蠕動。男童翌日到急症室求醫,當時未出現腹痛、直腸出血或發燒。經X光檢查後顯示,洗頭水膠樽在橫結腸區域附近,需要留院一晚進行觀察,其後可以自行排出洗頭水膠樽。醫護人員教導該男童培養良好飲食習慣及正確服用瀉藥。

報告提到,兒童和青少年將異物自行塞入體內非常見,一般來說,塞入異物的動機包括尋求冒險、注意、性滿足、自殘行為、精神病或自我治療等,而新冠疫情大流行,學校停課、實施隔離措施、減少與同齡朋輩聯繫等,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類似異常情況有所增加,建議應關注及照顧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全球首次針對高危青少年進行「預防失眠」的隨機對照研究

臨床心理學家教你注意身體警號

臨床心理學家葉妙妍曾指,有時候面對無法預料或控制的事情,例如疫症、學校或活動安排的變化,都有可能為孩子帶來壓力。她稱:「壓力過大的話,反而會影響正常表現,甚至出現威脅身心健康的反應,例如失眠、食慾不振、腸胃不適、難以集中,或會情緒低落、煩躁等,從而變成惡性的壓力。因此家長宜多教導孩子面對壓力的正確方法,從而培養其抗壓能力。」

幫助子女緩和負面情緒

若孩子出現負面情緒,例如不安焦慮,家長應如何幫助小朋友過渡呢?葉妙妍建議:「不少家長在疫症期間須在家工作,卻因小朋友干擾無法專注;又或首次要兼顧家務和照顧孩子,日夜『困獸鬥』,耐性受到重大考驗,身心俱疲,壓力面臨「爆煲」。因此,家長要多留意和先梳理自己的情緒,爭取充分休息及消閒減壓的空間,保持積極正面的心態;以免將負面情緒『傳染』給孩子,令他受到不良影響,變得煩躁、焦慮和不安,造成惡性循環。」

她又指,家長若察覺小朋友出現憂慮、悶悶不樂、缺乏安全感等情緒反應,「可以鼓勵孩子用言語或繪畫等方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家長宜多用心聆聽,嘗試理解、接納和給予安慰。當小朋友發脾氣時,家長可以先給他空間冷靜下來,然後再跟他傾談,並教導他正確紓緩情緒的方法。」

圖片來源(部分):香港醫學雜誌

Text:Fion

7532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