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有疫病爆發,一些聲稱具有抗疫作用的中藥往往熱賣。2003年的「沙士」不少市民搶購板藍根、蒼朮、白醋等對抗疫症,到近期在內地爆發的H7N9禽流感,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又再暢銷,連內地的相關衛生部門都建議民眾以中西結合的辦法防治流感,還列出像板藍根、玉屏風散一類的藥方。權威機構的建議一出,民眾接著跟隨,不過從純粹中醫學角度去看,抗疫不完全是這一回事。
隨著年代和社會不同,人們患上疾病的模式亦有分別,新發現的疾病雖然它的致病原、傳染模式、致病原的毒性有不同,這會影響現代醫學用甚麼藥物,甚至需要研制新藥和新疫苗對抗新的疫症。可是看看中醫藥治療疫病的歷史,即使是在現代醫學研究中發現新的或是變了種的病毒,其所用的中藥和藥方也沒有多大改變,來來去去大概是一些用來治療外感熱病的藥方。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可見中醫看待和對付這類疫病,不從它的致病原考慮,而是根據病人發病時的具體症狀判斷。
中醫強調「治未病」,即是未病先防,《黃帝內經》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說,認為疾病要成功入侵人體,需要有外邪的存在,即不正六淫如風、寒、濕邪,或溫病學說中的癘氣,加上需要適逢身體功能衰弱,正氣不足,病邪才能乘虛而入。在預防感冒方面,強調要避開病邪和增強正氣。無論是一般傷風感冒、禽流感、豬流感、沙士,這只是西醫學上根據致病原和傳染途徑分類,中醫均統稱外感病,屬於廣義傷寒(不是西醫的typhoid fever傷寒病),而狹義來說傷寒病泛指感寒染病的病證,溫病則指感受溫熱病邪而形成的病症。中醫判斷一定要以病人四診表現做診斷,即使是同一種病毒引致的疾病,如果病人病徵不同,是需要用不同的藥方治療。
板藍根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根部,《本草述》記載板藍根性寒、味苦。它的功效為清熱解毒,辟疫,用來治療天行熱毒、丹毒、大頭瘟一類傳染性疫病。由於古文有如此記載,現代人如果單照字面解便容易聯想到在傳染病爆發時可用板藍根治療,而在現代藥理研究中,板藍根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因此也自然想到當病毒及細菌引起疾病時要用板藍根來抗菌、抗病毒。
雖然板藍根有如此作用,但作為中藥應用便是要按照中醫理論,以中醫判斷疫病或外感疾病是否都等於熱證?各人的症狀表現和身體強弱是否都適宜用板藍根治療?用清熱解毒藥來預防疫病有效嗎?這些都值得商椎。疫病和外感病不一定都是熱證,不要被「細菌病毒就是中醫所指的毒」和「凡發燒都必定有熱」的觀念誤導,這是錯誤理解中醫名詞的意思。中醫所指的毒,和病毒一點關係也沒有,這是指一些致病力強,來勢兇猛,容易侵入人體深處的病邪,這是一個抽象概念,不是指實質上任何一種可見的致病原。至於發熱,是外邪侵犯人體後,與正氣抗爭激烈而出現的反應,不局限於熱病,受寒的人都可以發熱甚至發高熱。要判斷疾病的寒熱屬性除了觀察發熱外,其餘的身體表現、舌象和脈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
用板藍根這類苦寒的清熱解毒藥時,首先必須參考病人身體的全盤表現,以判斷是否實熱證,不可用是否細菌病毒感染或有無發高燒等來衡量。實熱證的具體表現有症狀上的發熱、高熱、口渴、煩躁、痰黃、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數,其次要看正氣強弱,大體上幼童、長者、長期病患者身體偏弱,應慎用性味苦寒的中藥,另外平時容易感冒、怕冷者亦不宜服寒涼中藥,否則會更傷正氣,增加患病機會。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